河北质量文化网-河北省质量文化协会 今天是:

  首页 >> 征文

第十二届全国品牌故事大赛(石家庄赛区)优秀作品:百年企业的创新“答卷”
文章来源:河北质量文化网-河北省质量文化协会 | 发表时间:2024/9/5 | 点击率:


在中国,有这么一家百年企业,历经130年的栉风沐雨,已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桥梁钢结构和道岔制造企业。翻开中铁工业旗下中铁山桥的历史,如同翻阅一部民族工业创新发展史,它诞生于洋务运动末年,从修筑京奉铁路的号子声中走来,于工人运动的怒吼中成长,在新中国的春风中壮大,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辉煌,在新时代的新质征程上奋进。

起步:萌发创新基因

“呜呜呜”,火车的汽笛划破历史的天空,时光回溯到115年前,历经4年的艰苦建设,1909年10月2日,由詹天佑勘测设计的京张铁路正式通车。

铁路途径众多河流,因而全线桥梁众多,足有121座,这些全部都由一家企业完成——山海关造桥厂。全线最长的怀来大桥,由七孔一百英尺长的钢梁架设而成,这已经创下了当时中国桥梁的最大跨度213.36米。

image.png 

1京张铁路怀来大桥

对负责怀来大桥勘测、设计的詹天佑来说,修桥不仅仅是为了铁路连通,更是为了中国人的民族尊严。无论是“人”字形铁路的提出,还是怀来桥施工时创新性使用的椿柱法,无不体现出这位先贤的创新精神。

在国力贫弱的旧中国,修桥铺路无疑是艰难的事情。缺设备、缺技术、缺人才、缺资金……在空前贫乏的恶劣环境中,老一辈山桥人向创新要答案,首次在历史上写下“中国跨度”的第一笔。

修建怀来大桥时,关沟段工程正同时进行,没有现成的线路运输,施工现场都是荒山野外,钢桁梁运不过去。面对困境,山桥人想到了将钢桁梁进一步分拆成若干零件,用骡车运输,到现场后再进行铆接组装,在荒野中“拔”起一座钢铁大桥。当时的施工设备异常简陋,抽水用农田灌溉的水车,打桩靠人力拉曳的落锤,即使在这样的条件下,怀来桥依旧修建完成,巍然屹立,经洪水而不倒。

1909年,京张铁路正式通车,铁路强国梦想发轫,创新基因萌发,历史格局由此改变。

发展:铸造创新骨气

气球被激动的人们抛向天空,欢呼声直达云霄,好像要把流云震得四散开来。这是1968年12月,南京长江大桥全线通车时的热烈场景。 

image.png 

2南京长江大桥通车典礼

早在建设之前,美国人就提出“中国不能在南京江界建桥”的论断,苏联专家认为“中国人没有苏联帮助,南京长江大桥肯定建不成。”

创新要服务国家需要,创新更需要家国情怀。满怀着对祖国的热忱,山桥人举全厂之力投入到这场守护中国人尊严的“战斗”中。在苏联背信弃义撤走所有专家,国家又逢自然灾害的严重经济困难情况下,为了支持生产,山桥职工家属们宁可自己吃野菜,也要把粮食留给当工人的丈夫吃。

苦干更要巧干实干更需智干除去付出汗水和辛劳,山桥人还将创新精神充分与这项伟大工程相融合。1961年,接到南京长江大桥制造任务,山桥成立了以副总工程师张兆庆为组长的技术准备组,负责制造工艺设计和施工图设计,并制定了大桥正桥钢梁工厂制造方法和操作要点。

此前,剪板机剪3号钢剪20毫米,新研制的南京长江大桥用16锰钢情况不同,只能剪16毫米,山桥人充分发挥技术组的组织优势,群策群力、开动脑筋,经过长时间的反复验证,创新研制出了新型的切割机,有效确保了大桥的精度。

作为当时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南京长江大桥开创了中国自力更生建设大型桥梁的新纪元,被称为“争气桥”,开启了中国用国产钢制造特大桥梁的历史,实现了桥梁用钢由碳素结构钢到低合金结构钢的过渡。它的建成通车,成为沟通南北的交通大动脉,标志着中国的桥梁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在为国奉献的伟大实践中,创新迎来了重要的成长,纵观中铁山桥130年历史,无数次向未知领域的探索,都离不开兴业报国的初心。

壮大:赋能创新智慧

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登陆广东,天地变色,暴风骤雨,由于其超强破坏性,很多人担心刚刚通车的港珠澳大桥。事实证明这种担心没有必要,台风过后,大桥安然无恙,足以证明其坚固性,而钢结构在保障桥梁稳固性上功不可没。


image.png 

3港珠澳大桥

作为承接港珠澳大桥制造最大的CB01标段18万吨钢结构的企业,中铁山桥投入了百分之百的努力,但难度相当大。“港珠澳大桥是国内首次大规模使用钢结构的桥梁,其拥有世界最长的钢桥段,钢梁和钢塔的用钢量超过40万吨。40余万吨体量的工程,要在3年内靠人工高质量完成,难度堪比登天。”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中铁山桥总工程师胡广瑞说。

现实倒逼着企业创新,从0到1,需要创新的勇气和智慧。胡广瑞回忆起这段创新经历,历历在目,“工程倒逼我们开展了钢桥自动化制造技术研究。历时1年,首次将机器人自动化焊接系统引入钢桥制造领域,研发出钢箱梁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板单元自动化、智能化制造关键技术,突破了钢箱梁U形肋与桥面板焊接熔深控制及检测的技术瓶颈,首次在我国大跨度钢桥制造上采用免涂装耐候钢焊接技术,建立了国际领先的钢箱梁板单元制造自动化生产线。”他介绍。研发的钢箱梁板单元制造自动化生产线,减少劳动力约30%、提高生产效率约40%,实现了由劳动密集型向自动化信息化方向的转变。

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港珠澳大桥不仅是一项造福当地人民的民心工程,也是一项极大推动中国从桥梁大国迈向桥梁强国的标志性工程。作为中国造桥领域的“第一梯队”,中铁山桥的底气来自于创新。参建港珠澳大桥的经历让中铁山桥赢得了全球众多客户的青睐,投产的钢箱梁板单元制造自动化生产线让客户们对山桥的创新智造实力有了清楚的认知。凭借创新优势,山桥拿下了面向全球招标的美国韦拉扎诺大桥等一批国际重点桥梁工程,中铁山桥的创新力量也在这些重点工程的锻炼中一步步壮大。

未来:澎湃创新动力

站在深中通道旁边,感受着伶仃洋畔的微风,王恒心潮澎湃。今年六月,深中通道将正式通车,作为中铁山桥深中项目总工程师,王恒深知建设的不易。

深中通道项目是集“桥、岛、隧、地下互通”为一体的世界最大跨海集群工程,是当前世界上综合建设难度最高的跨海集群工程之一。


image.png 

4深中通道

中铁山桥承建的G05合同段钢箱梁种类多、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此外,受架梁船“天一号”架设能力限制,部分浅滩区非通航孔桥大节段需要分幅制造或者开槽架设。超宽大节段无法整体架设的难题,像一座大山,横亘在王恒面前,似乎在劝他“知难而退”。

王恒带着一股愚公移山的倔劲,与技术人员一道深入一线,充分结合现有实际条件进行思考,创新性地提出了大节段分幅制造方案。大节段分幅制造方案就是怎样保证两个半幅大节段制造的线形一致,保证每个隔板的位置、每个隔板位置的梁高相对偏差在可控范围内编制的施工方案。

“举例来说,画两个图形,每个图形均由60m长、3.5m高的方框和间距2m的31条竖线组成最后把这两个图形重叠,每个线条位置的偏差不能超过5mm。方框和竖线就是钢梁的现场连接缝,由于制造偏差、累计误差、焊接收缩、温度影响、自重影响等,想控制在理想范围内相当困难。”王恒解释道。

中铁山桥依托深中通道工程,聚焦打造新质生产力,整合科技创新资源,着力建立“新质山桥”,构建了以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产线、板单元智能组焊生产线、钢桁梁杆件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总拼生产线、智能涂装生产线及车间制造执行智能管控系统为核心的“五线一系统”,全面提升钢桁梁制造的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

唯创新者进,唯创新者成。中铁山桥130年的奋进历程,是一次创新之路的跋涉,创新血脉绵延不绝。新时代新征程上,中铁山桥正意气风发地开启新质征程,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工艺、新标准、新产品的“六新”路径,行稳致远、阔步前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更大智慧与力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网站搜索


快捷链接


相关机构